街头巷尾“小修小补”摊点 便民还添烟火气 信息
2023-06-29 10:04:41
来源: 泉州经济网
刘老伯在修补鞋子
(相关资料图)
鞋子破了,到街角就能补;拉链坏了,下楼就能换;钥匙丢了,巷尾就可以配……这些“小修小补”看似不起眼,却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。但是,随着时光的流逝及城市的快速发展,街头巷尾“小修小补”摊点越来越少,普通百姓生活中的“刚需”得不到满足。不久前,商务部提出,让修鞋、补衣服等“小修小补”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。如何让“小修小补”行业有序经营、良性发展,为城市增添烟火气,完善“一刻钟便民生活圈”?连日来,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。
街头“烟火气”
“小修小补”,这些具有浓郁烟火气的便民服务,不知承载了多少泉州人的亲切回忆,也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。
六旬老伯巷口修鞋 服务街坊邻居27年
昨日上午9时许,记者来到泉州市区中山南路一沿街巷口,只见靠墙摆放着一台磨得锃亮的手摇补鞋机,旁边还放着钻头、锉刀、锥子、胶水、补鞋线……61岁的刘老伯正对着修鞋机,眯着眼,仔细地给一双女鞋上线。几分钟后,这双有裂缝的鞋子在他的巧手修复下完好如初。
除了修鞋,配钥匙、修包等在刘老伯这里都能做。他是安溪人,跟一名老师傅学会了修鞋,1996年经人介绍,他来到了中山南路这处巷口修鞋,从此便不曾换过地方。“早年修鞋算是一门赚钱的手艺,20世纪90年代时生意很好,修补一双鞋赚三块钱,月收入能有2000多元,凭着这门手艺足够养活一家四口人。”他回忆道,当时流行穿皮鞋,有些人的皮鞋底断了但鞋面尚好,就会拿来换鞋底,如今这类换鞋底的“大活”已很少,“多是鞋子开胶、破洞等,只需要上线、缝补、黏合就行”。
由于价格公道、手艺又好,他收获了许多回头客,今年67岁的王老伯就是其中之一。“家里鞋子坏了,需要配钥匙了,第一时间就想到老刘,我们相识也20多年,像朋友一般。”王老伯笑道,刚认识老刘时,对方还是年轻小伙,如今彼此都成了两鬓斑白的老人。
林海地去年搬到店铺里,提供补鞋、打钥匙等服务。
夫妻档多种经营 从摆摊到开店铺
2013年4月,刚搬进丰泽区祥远路附近一小区的陈娟需要打一副钥匙,她仅需走出小区大门便能找到一个摊点,后来还在这里补过鞋。隔年她搬到新房,便很少再回这个区域。直到今年6月,一双十分喜爱的鞋子脱胶,奈何家附近没有这样的摊点,她便来祥远路碰碰运气。让她惊喜的是,十年过去,修鞋的师傅还在老位置。
近日,记者来到陈娟说的这个摊点。原摊点在一个小区外墙处,墙上挂着一块罗列“自行车、电动车、修拉链、修补鞋、修补包、配钥匙”等诸多服务项目的牌子,摊点则搬到对面一间店铺里。50岁的林海地正在店内补鞋,除了老式补鞋机和修鞋的工具箱,店内架子上还有电动车轮胎等,店门口则摆着打钥匙的机器。
“我10多岁就出门做事,2000年回来泉州市区,最初在涂门街补鞋,后来长期在这里补,去年7月租下这间店铺。”他说,他们夫妇就住在旁边的小区,早上7点多开店,如果顾客有需要,会一直做到晚上10点。妻子也会补鞋。“不少顾客是光顾多年的熟客,即便已搬到城东、东海等地,还会开车把鞋子送过来。附近还有不少退休的居民闲时到我这里聊天。”他说,这些一直关照自己的熟客们,在他心里更像朋友,而不是单纯的顾客。
林师傅自学缝纫,家门口从业近30年。
自学当起缝补师 街头织补20多年
“林师傅,我这件裤子的拉链坏了,和以前一样,我明天过来拿。”昨日傍晚5点,市民王女士来到鲤城区寮仔街一个面积只有三四平方米的小缝补铺,放下衣服后就离开。而她口中的林师傅在这条街上从事缝补工作已近30年。今年56岁的林师傅说,她家就位于寮仔街深处,30年前,这条街上有几个沿街缝补衣服的手艺人,她喜欢看她们缝补衣服,看得久了,竟然就慢慢学会了这门手艺。后来,她买了一台缝纫机,从此就坐在寮仔街边给人缝补衣服,一干就是20多年,“早年摆摊一个月只能赚几百元,大家看我年轻,觉得我手艺没有老师傅好,随着年岁渐长,这些年生意好了许多,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”。
一年多前,在街头坐了28年的林师傅租了小铺面,从室外走进了室内,“方便很多,以前每天傍晚都要把缝纫机推回家,如今只要拉下门帘就行。”她感慨道。
林美玉的摊点在一辆电动三轮车上,她一天要跑3个点。
摊点在三轮车上 一天跑三个地点
一件破损十分严重的校服,在林美玉手中又“重焕生机”,这让顾客吴女士十分惊喜。吴女士住在晋江池店凤塘路旁的一个小区,从小区大门走出来十来米,便能找到林美玉的摊点。“如果是别的衣服,破这么严重就直接扔了,但校服平时还要穿,就拿来补一补。林大姐手艺好又耐心,补得很细致,收费也不高。”
58岁的林美玉坐在一辆电动三轮车的后斗里缝补衣服。一台缝纫机、一个板凳、一把大伞,便是她摊点的所有家当。“我16岁开始做学徒,当时白天学手艺,晚上在罐头厂上班。18岁独立,从事这一行已40余年。”她是莆田仙游人,却说一口流利的闽南话,“我来泉州30多年了,长期在这里生活”。
“我一天跑3个点,早上6点到8点在溜石菜市场,上午9点到11点半在这里,下午3点到晚上7点在桥南菜市场。”她说,“靠自己的手艺吃饭,虽然累一点,但心里踏实。这么多年也积攒了很多老客户,他们留了我的电话,说我去哪里就到哪里找我,很开心。”
淡出视野
近年来,因为从业者年龄增大、居民消费习惯改变、摊点经营不规范等种种原因,街头巷尾提供“小修小补”服务的地方逐渐减少。
从业者年龄老化 面临后继无人
记者看到,在林师傅缝补铺旁还有两个缝补小铺,铺子里忙碌的也都是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,不时有居民带着衣服走进铺子,看起来生意不错。
“以前这条街上有好几个从事缝补的老师傅,随着年龄增大,她们都不做了。”林师傅告诉记者,缝补师的收入不算高,需要坐一整天,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行。
同样感觉行业面临后继无人的还有刘老伯,他回忆:“几年前曾有一个年轻人来找我学了一个礼拜,后面觉得修鞋辛苦,也不体面,挣钱还不多,就放弃了。”
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副主任黄怡丹分析,传统“小修小补”摊点的技艺和服务模式通常是由老一辈师傅传授给年轻人,但这个行业的收益较低,加之物价上涨,且很多服务者都是在风吹日晒的环境下工作,很少有年轻人愿意选择学习和从事这个行业。
消费习惯变化 修补概念淡薄
“现在一些年轻人的消费习惯改变,鞋坏了就买双新鞋,没有修补的概念。”林师傅感慨道,来修鞋的多为中老年人,“00后”几乎见不到。
黄怡丹分析,现代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产品的品质和品牌,对于一些简单、基础的维修服务,更倾向于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正规机构进行修理。而且年轻人更喜欢线上消费,消费习惯的改变,也使“小修小补”摊点所具备的价格优势和便捷性逐渐减弱。
城市发展变化 流动摊点淡出
部分摊点因为城市格局变化等原因消失。“过去街巷多,现在道路变宽,小区和大商场变多,如果没在规范地点摆摊,就可能影响交通,带来安全隐患,也和周边的环境格格不入。”已经放弃补鞋的原摊主郑先生向记者坦言,他此前经营的老街区拆迁改建后,他便离开这个行业,改送起外卖。
便民利民
“小修小补”看似不起眼,却一直是普通百姓生活中的“刚需”,这一业态不仅有利于解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,拓宽就业渠道,也助于提升城市温度。
为居民提供便利 培养勤俭节约精神
记者采访林美玉时,还遇到另一名顾客刘女士。前年她的小孙子出生,她便从惠安来晋江帮忙带孙子。“之前在惠安,我知道在哪里能找到补衣服的老师傅。前年,我一条裙子的拉链坏了,在这个小区附近问了一圈,都找不到一个补衣服的摊点。儿媳妇说再给我买一条一模一样的,可裙子本身还很新,后来也是特地带回惠安修好。”她说,老一辈人不舍得丢东西,破了坏了总想着补一补、修一修还能穿。小区旁有这样一个摊点,给居民提供便利的同时,还能减少浪费,培养下一代勤俭节约的精神。
很多像刘女士一样的老人依然有着“新三年,旧三年,缝缝补补又三年”的观念,“小修小补”摊点不仅在修补物件,也修补着他们的回忆,修补着生活的烟火气。不少顾客向记者表示,“小修小补”业态连着普通百姓,可为居民提供服务,保障民生,减少浪费,进而提升幸福感。
拓宽就业渠道 增加就业机会
在黄怡丹看来,“小修小补”摊点在城市里存在的意义是多方面的,既为居民提供了方便和服务,也为部分就业困难人群提供了更多就业和创业的机会,通过开设“小修小补”摊点,就业困难人群不仅能够维持生计,还可以对社会作出贡献。
承载往日岁月情感 增添城市烟火气
“小时候,妈妈拿着我坏掉的鞋子去家附近的小摊点修补,隔天鞋子就焕然一新,如今想起仍历历在目。”黄怡丹回忆,小时候她觉得修鞋匠像魔法师,给人带去惊喜。多年来,“小修小补”点缀在城市的巷尾街头,这些匠人们修补着老物,既是时代的针脚,也是前来修补者的珍贵记忆,“小修小补”连着千家万户,让层楼叠宇间弥漫温情,也增添了城市的温度和烟火气。
今年65岁的蔡老伯告诉记者,小时候他家门口就有一个缝补小摊,每天经过都能听到缝纫机声接连不停,看到有人抱着衣服走进,又匆匆离开。如今他搬进了高楼,周围也再没见到过缝补摊,对于他这样上了年岁的老人来说,记忆中的“小修小补”和别样的情绪挂钩,承载着一份联系往日岁月的情感。
有序回归
“小修小补”是便民且暖心的存在,尽管城市建设日新月异,老百姓对“小修小补”仍有需求。如何让“小修小补”行业有序回归、良性发展,各界人士对此进行了探讨。
补齐便民服务短板 打造“便民生活圈”
黄怡丹认为,现在各地都在建设“一刻钟便民生活圈”,“小修小补”是城市配套的一部分,是“生活圈”里的一部分。今年2月,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,商务部门按照“缺什么、补什么”的原则,推动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,完善生活基本保障类业态和品质提升类业态,例如,让修鞋、配钥匙等小摊点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。
她建议,相关部门要着眼居民需求,做好服务保障,出台一些规定和政策,在政策支持、合理布局、规范经营等方面持续发力。同时,摊主也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和修理技能,使用卫生、环保材料,让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都提高,共同让便民“生活圈”放大民生“幸福圈”。
创新消费场景 探索“一店多能”
“可以通过推动社区消费场景创新,将‘小修小补’业态与社区小超市、便利店、快递驿站等结合,探索‘一店多能’。”从事销售行业的张先生建议,可引导“小修小补”摊点多形态、规范化经营。目前,泉州已有部分商场设置改裤脚等服务点,但仅用于修改本商场售出的衣服,他建议这些服务点可扩大服务内容。
利用边角地带 打造便民服务点
张先生还建议,也可将“小修小补”摊点集中管理,租金减免,收取少量管理费。记者获悉,2021年,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利用城市边角地带,在全区规范打造“三修一配”(修车、修鞋、修表、配钥匙)便民服务点,至今已设立107处。在解决流动经营、占道经营等问题的同时,把流动摊点治理的“难点”变为城市管理服务的“亮点”。在选取“三修一配”便民服务点时,以不影响交通、不影响市容、方便市民生活需求为原则,管理上做到统一摊位编号、摊位包装、经营时间,定岗定责进行管理。
为就业困难人群 提供免费培训
从事修鞋匠20多年的林老伯说,他愿意为年轻人提供免费培训,把自己所学倾囊相授。他也建议有关部门可以为愿意从事“小修小补”业态的人员提供免费培训。
推出便民地图 对接市民需求
“订餐、买菜可以线上订,‘小修小补’也可以。”在上海工作的永春人梁先生向记者分享了上海今年上线的“小修小补便民地图”,仅需通过手机,便可轻松找到修鞋、开锁、配钥匙、裁缝店等各类便民修补小店,查看地理位置、门面照片、营业时间、联系电话等,并可一键导航,找到距离最近的便民点。记者查询发现,广东东莞也于今年上线了“小修小补”便民地图。梁先生表示,便民地图可以把“小修小补”摊点和市民需求对接起来,既方便了市民,也能为摊点带来更多生意。
关键词:
[责任编辑:sdssw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