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新发展 育人新亮点(深阅读)


来源: 人民日报

从钻研公式到育种助农,从实地考古到学习家政……专业各有精彩,奋斗成就未来。


【资料图】

近年来,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深化,围绕服务国家战略、服务民生急需等方面,一批学科专业建设脚步加快,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不断提高。

前不久,教育部公布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。截至目前,我国本科专业目录包含93个专业类、792种专业。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,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。教育部等5部门印发的《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改革方案》)提出,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,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,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。

相关学科专业设置、调整、建设有哪些特点?学生们又有何学习感受?记者采访了部分高校师生。

支持增设国家战略所需专业

“为强国建设添砖加瓦”

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相关负责人介绍,近年来,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深入推进。其中,为推动高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,支持有关高校增设了储能科学与工程、密码科学与技术、生物育种科学等新专业。

“未来,我想成为新能源储能电气总工程师!”西安交通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首届学生刘羽霄说。

2020年,西安交大设立国内首个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。中国科学院院士、西安交大教授何雅玲介绍,储能科学与工程是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新兴专业。如今,已有63所高校设置该本科专业。

为“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”贡献青春力量,则是中国农业大学生物育种科学专业学生石玥的志向。

2021年,生物育种科学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。“从小我就被袁隆平院士的事迹打动。得知学校开设全国首个生物育种科学本科专业后,我坚定地选择报考,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强国建设添砖加瓦。”石玥说。

中国农业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白菲介绍,在课程设置上,生物育种科学专业以遗传育种专业课为基础,增设智能育种原理、分子设计育种等新课程,以及基因组信息学、生物统计学等交叉学科课程。

“前不久,我们连线了科技小院的学长学姐。听到他们用育种知识提升产业优势的故事,我更坚定了科研助农的决心。”眼下,石玥正为暑期实践做准备,“我将和同学们前往种业企业调研,通过育种技术实操和实习提升实践和创新能力。”

建强基础理科学科专业

“脚踏实地、沉下心来”

《改革方案》提出,建强数理化生等基础理科学科专业,适度扩大天文学等紧缺理科学科专业布局。

学习基础理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?“享受证明数学理论的过程,喜欢解出题目时的成就感。”学了4年,首都师范大学2023届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生袁小霖对数学的热爱有增无减,表示毕业后还将继续深造。

“数学是科技进步的强大动力源泉,在人工智能、大数据处理等领域有重大应用价值。越是具有深远影响的成果,越需要脚踏实地、沉下心来。”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教授马雪松说。

《改革方案》提出到2025年建好300个左右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。据介绍,目前已在77所高校布局建设288个,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是其中之一。

“远在北极地区的海冰,也可能对我国天气气候产生影响。研究其中的物理机制、找到有效的预报因子,对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报预测有重要意义。”对着电脑上的天气图,该校2020级大气科学拔尖班学生霍芊伊解释自己所学的专业。

“大气科学专业与应对气候变化息息相关。毕业生可在天气学、气候学、大气物理学等众多领域从事教育、科研、管理等工作。”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周波涛说。

推进基础文科学科专业建设

“感受到文明是那么鲜活”

《改革方案》提出,系统推进哲学、历史学等基础文科学科专业建设。在加快新文科建设方面,积极发展文科类新兴专业,推动原有文科专业改造升级。

“古文字学的研究对象深具历史厚重感。同时,这也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,涉及语言文字学、考古学、历史学等多个学科。”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古文字学系系主任何景成介绍,2021年,吉林大学获批设立古文字学本科专业,并纳入“强基计划”招生。

就在这一年,李盈玉填报了志愿,成为吉林大学古文字学专业学生。“高中时,语文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甲骨文‘马’字。那时,生动而神秘的古文字就引起了我的兴趣。”她回忆道。

两年来,李盈玉已学习了文字学概要、古代汉语等专业课,夏商周考古、战国秦汉考古等考古学课程及诗书易导读等文献学课程。受益于导师制、科教协同育人等培养模式,她在课余积极参加科研训练,在古文字学习道路上不断探索、进步。

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,离不开考古学。眼下,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学生孙晨瑜正在参加田野考古综合实习课程。

清晨6点半,穿好工作服,背上手铲、手套,孙晨瑜从古豳地考古实习基地出发,前往两公里外的西头遗址斜圳地点。作为实习考古队员,她需要在探方里一遍遍刮面、划线,寻找遗迹边界,收集出土遗物,并进行拍照、绘图、文字记录。“田野考古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。虽然辛苦,但用脚步丈量遗址范围、用手铲清理遗物覆土的时候,我感觉自己真的在触碰历史,感受到文明是那么鲜活。”孙晨瑜说。

建设服务民生急需专业

“希望投身养老事业”

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相关负责人介绍,近年来,教育部服务民生建设急需,新增老年学、养老服务管理、健康服务与管理、慈善管理等专业,并扩大了预防医学、护理学、家政学等专业布点规模。

“通过专业学习,我逐渐认识到家政学的重要性。”吉林农业大学2007届家政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宋小舟说,例如,在“家庭营养学”课上,他不仅了解到饮食营养对个人和家庭幸福的意义,还深入思考饮食习惯背后的社会因素。如今,宋小舟在一家家政企业任职,还攻读了社会学研究生。

吉林农大家政学院院长吴莹介绍,家政学专业在家政与社会发展、老年社会福祉等民生紧缺领域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,注重以需求为导向,产教协同育人。

前不久,宋小舟的学弟、2020级本科生洪帅参加了家政行业服务与管理综合实践,在一所非营利性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实习。“我了解到,目前家政企业、相关部门很需要经过高校系统化培养的专业人才,家政学专业的就业选择很广阔。”洪帅说。

养老服务管理专业同样与民生需求息息相关,在2020年教育部首次批准设置并纳入本科专业目录后,目前已有26所高校开设该专业。“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,对专业的高素质养老服务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。”中华女子学院管理学院院长侯典牧说。

中华女子学院养老服务管理专业本科生王彦茹,平时广泛学习管理学、社会学、护理学等方面的课程,还经常走进养老机构,提高实践能力。“选择这一专业,就是希望能用所学知识服务老年人,毕业之后,我希望投身养老事业,用我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帮助更多人!”王彦茹说。

关键词:

[责任编辑:sdssw]